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_国产真实伦对白精彩脏话_国产三级精品三级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三曲的

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老人節(jié) Tag

說到重陽節(jié),在現(xiàn)代人心中的分量似乎遠不如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說到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人們似乎只記得插茱萸、賞秋、賞菊、登高、踏秋、吃重陽糕、飲菊花酒。說到重陽節(jié)的意味,人們還會首先想到那些傳誦千古的詩詞,“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佳節(jié)又重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總之,人們對重陽有著一份輕視;剩下的重視里,充斥的又多是風雅的印象和感受。而重陽節(jié)的初衷和真意,卻隱沒在現(xiàn)代的喧囂里,鮮有人曉。是時候重新彰明重陽所蘊含的厚重內涵的時候了。 這份內涵,古今糅合,包含四重進境。其中的每一重,都值得并需要中華兒女所銘記。因為其中所包含的,不僅是中華自古以來所承續(xù)的大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社會所急缺的藥。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jié)日之一 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三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中國數(shù)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tǒng),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受儒家影響,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數(shù)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jié)日。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而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正日漸淡薄。這讓現(xiàn)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蘊含的最溫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陽日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jié)”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jié)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xiàn)形式,將重陽節(jié)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于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獨到的魅力,但是中華民族,以深摯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國十三億人口,以及海外的廣大同胞、僑胞,那些傳統(tǒng)美德(包括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沒的。 資料顯示,早在母系氏族社會,老人就受到敬重。中華民族的尊老敬老優(yōu)秀傳統(tǒng),自蒙昧時期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傳承了幾千年?,F(xiàn)在,我國把“?;丶铱纯础睂懭肓恕独夏耆藱嘁姹U戏ā?,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是也必須嚴重指出的是,在繼承和發(fā)揚尊老敬老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問題上,目前隨著文革翻案風的喧囂出現(xiàn)了一股逆流,這就是有些腐吏和叫獸在老年人養(yǎng)老問題上進行算計,并制造了種種既荒唐又淺薄的謬論,他們是文革的遺老遺少,妄圖繼續(xù)踐踏傳統(tǒng),開歷史的倒車。這是需要特別警惕和認真對待的。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tǒng)的一大承載 對于重陽節(jié)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tǒng)加以深化和外延,發(fā)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tǒng)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養(yǎng)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國近代的衰敗,今人將古代的一切思想視為封建思想,稱不適用于今世。于是不講孝道,導致很多老人無人贍養(yǎng),并引起諸多社會及國家問題。 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如今中國可謂每一寸肌膚對孝道都充滿了饑渴。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yǎng);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于國。華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據(jù)守本土四千年而不被異族所統(tǒng)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繁衍五千年而至今不衰的民族,何也?孝敬祖先,忠于國家。不講孝道,則家不為家;不忠于國,則國將不國。不忠不孝,四分五裂,華夏何以存在世界五千余年! 近代有人稱:“中國古代孝道意味著絕對服從,是愚忠愚孝?!边@種觀點以偏概全??鬃诱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泵献诱f:“君視臣為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又稱“君為輕?!痹跄芊Q儒家思想中君對臣有絕對的支配權?關于孝順,孔子稱:“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庇址Q:“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比绱嗽跄芊Q古代孝道意味著絕對服從、是愚忠愚孝?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鬃臃Q:“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果然,上世紀批判孝道的人在他們老后大多受到了其子女的虐待,幾乎沒有人享到天倫之樂,其子女不孝行徑之惡劣在中國歷史記載中從未見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如今不孝子孫占大多數(shù),而我們卻依然詆毀孝道,莫非又要重蹈上一代的覆轍? 如今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養(yǎng)老不可能,家庭養(yǎng)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顧、凄涼等死之時,才會明白孝道的深意?我們離不開孝道,如果認為古代孝道有問題可以進行修正,但如果只是一味詆毀孝道無異于自掘墳墓。今天社會問題實因不孝而起,非孝道不能解決。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jié)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zhàn)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嗎?你能不思回報嗎?感恩的關鍵在于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yǎng)、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tài)度,它是自發(fā)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規(guī)律:心的改變,態(tài)度就跟著改變;態(tài)度的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的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的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因此,感恩,是一條人生基本的準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xiàn),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們的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tài)。懷有感恩之情,對別人、對環(huán)境就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賞和感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病入道義上的凈化劑、事業(yè)上的原動力和內驅力,是人的高貴之所在。感恩將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聯(lián)系得更緊,感恩將使你對生活、對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從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圍。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綜上:重陽節(jié),一個承續(xù)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和中國人美好的節(jié)日,不應再被現(xiàn)代中國人所忽略。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內涵和價值,更應為人所真正認知并深深銘記。重陽節(jié)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但重陽節(jié)的意義,卻是永恒的。...

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古老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因《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在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此外,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我國1989年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慶祝“重陽節(jié)”活動很多,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其中的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標志,古人常將其插于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制成“茱萸酒”飲用。漢《淮南萬畢術》記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爸仃枴憋嬀栈ň?,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壽”。《西京雜記》不僅指明重陽飲菊花酒,令長壽,還介紹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倍场爸仃柣ǜ狻?,最早記載重陽美食的是《西京雜記》,書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解釋曰:“餌,謂之糕;或謂之粢?!钡搅颂拼旁鲁蹙懦场奥楦鸶狻薄ⅰ拔宀矢狻蓖?,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因“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時至今日,在北方重陽之日,仍以黃米面蒸糕,綴之紅棗,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重陽節(jié)”的核心是尊老敬老。從古至今,中國有許多尊老敬老的經(jīng)典故事,比如“子路負米孝雙親”。說的是春秋時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時候家境非常窮,他侍奉父母卻是極盡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隨便吃些粗糧。有一次,家里沒有糧食了,卞州的糧價卻一路飛漲,家里僅剩的那些錢已無法維持下去。子路聽說百里之外的某地糧價較低,便不分晝夜地趕往那里買了米,扛著回家??粗改赣帜艹陨舷銍妵姷拿罪?,他心里樂滋茲的。兩位老人過世后,子路游學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隨從的車子都有上百輛,座位上的墊子鋪得特別厚,每次宴飲都是豐盛的佳肴。子路卻一點也不高興,面對著自己擁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傷,嘆息著對人說:“我現(xiàn)在雖然高貴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雖然我還想吃粗糧,還想像當年一樣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機會了?!贝送猓€有“岳飛敬師孝母”…… 而每到“重陽節(jié)”,微信圈里就傳送著很多的“祝福錦句”:采一束溫暖陽光,加一縷晚菊芬芳,添一絲秋風送爽,歌一曲山谷回蕩,發(fā)一信溫暖心房,道一句祝福悠長,又至重陽,愿二老幸福生活永無憂傷;六六三十六,一生無憂愁,七七四十九,平安牽你手,八八六十四,鴻雁帶福至,九九八十一,好運送給您;菊花香,重陽九,福壽長久久。重陽糕,香又甜,知足常樂活神仙…… 寫到這,忽然想起一首歌:“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xiāng)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人在一生當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天一天的減短,尤其在當今社會,不少人十幾歲就離家,負笈在外,或打工經(jīng)商,或讀書到大學、碩士、博士,然后成家立業(yè),能跟父母相聚的時間很短暫,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回家看看”,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們。 “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寄問候,訴衷腸,愿您如意又安康?!鼻锸且粋€多思的季節(jié),牽系著想您的心靈,窗前風干的落葉是記憶的書簽;是整個秋天的精美收藏,我沉醉在詩的意境里,把對您重陽的祝福埋藏在心靈深處……...

古人如何過重陽?考諸文字,各個時代的人過重陽的方式有所不同。 東漢至三國時期,過重陽的方式是邀請友人聚會歡宴,有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為證。其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九九,音同久久。借助這個美好的日子,聚會享宴,以寄托長久。 佳肴美酒誰不喜歡?“久久”的嘉名,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大快朵頤的理由。契丹人也飲宴過重陽。遼穆宗耶律璟應歷十六年九月“以重九宴飲,夜以繼日,至壬子乃罷”,歷時一天一夜。 重陽賞菊,大概始于晉代陶淵明。他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面對滿園盛開的菊花,飲美酒、食菊花做成的食物,然后再做幾首詩,多么浪漫! 陶潛所飲之酒,未必此菊花所釀。但后人可能是從這里得到啟發(fā),用采自重陽的菊花釀酒,到來年的重陽飲用。大概因為“九”與“酒”同音的緣故,到后來,重陽成為釀酒之節(jié)。電影《紅高粱》中的插曲可為佐證。歌中唱道:“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睋?jù)說貴州茅臺鎮(zhèn)于每年重陽投料下藥釀酒,因為九九重陽這天陽氣旺盛,能釀出好酒。還有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曰重陽酒”?!耸挛唇?jīng)考證,不知確否。 《紅高粱》中的故事發(fā)生在山東。據(jù)《山東民俗·重陽節(jié)》,重陽之日是山東一些地方祭祀酒業(yè)神的日子,“神為杜康”。 重陽定為節(jié)日,并在這一天家人團聚、登高作樂,似始于唐代。因為有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如果說僅此一詩不足為憑,還有杜工部的詩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為證。杜甫為何“獨酌”?身邊無親友。重陽佳節(jié)一人獨處,又有疾病纏身,何其凄涼!即使這樣,也要飲酒、登高,以不負佳節(jié)。宋朝人劉摯給友人文瑩的詩中,也有類似的心境:“無酒無人更無菊,重陽愁過鹿皮翁?!保ㄋ巍の默摗队駢厍逶挕罚┞蛊の淌且晃簧裨拏髡f中的人物,他一人在高山頂上修煉成仙。從這些詩句來看,登山、飲酒、賞菊,已成為唐宋文人度重陽的“標配”節(jié)目。后世附庸風雅的皇帝,也選這一天登高。據(jù)《遼史》,遼圣宗三年九月初九,“重九,駱駝山登高,賜群臣菊花酒。”(遼史116頁)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敝仃枮楹尾遘镙堑歉??最初是為了避禍。自南朝人的《續(xù)齊諧記》中說,汝南人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臨近九月九,費長房讓桓景趕快回家,說他一家人有災難,只有每人做一小袋子盛上茱萸戴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飲菊花酒,就能躲避災禍。桓景照辦了。晚上舉家登高回來,見家中的雞犬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此可代也?!薄偃缫患胰藳]有去登高,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自那以后,重陽日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便成為風俗了。 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據(jù)說這部書出自漢代劉歆。這里需要考證一下的是:為何要佩戴茱萸?茱萸有兩種:山茱萸和吳茱萸。那么重陽佩戴的是哪一種茱萸? 網(wǎng)上查到,有植物學家說是山茱萸,因為山茱萸在我國分布很廣。 筆者輾轉請教到了中藥專家鄭金聲,答復是:“李時珍做過考證,是吳茱萸。《淮南萬畢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于屋,辟鬼魅?!薄吨芴庯L土記》也說,茱萸氣烈、色赤,折茱萸戴頭上,可避邪氣、逐風寒、延年益壽。 關于“茱萸氣烈”,筆者手頭的《中藥新編》中這樣介紹吳茱萸:“全株有特異的香氣。”這可能是吳茱萸被選中的主要原因。端午掛蒲艾,重陽佩茱萸。它們都是有芳香氣味的中藥。 遼金時期,重陽是皇帝狩獵的節(jié)日。著于先秦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文字:“是月(九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五戎即五種兵器,指矛、戟、鉞、楯、弓矢。就是說,九月舉行圍獵,目的是練兵。而且天子要親自出馬、披掛上陣,“執(zhí)弓操矢以射”。清代皇帝也常于秋季狩獵、閱兵。弘歷于乾隆八年九月初一開始,一直圍獵到九月十一。在伍什杭阿這個地方,他親自射死了一只虎。(《清史稿·高宗本紀》)但清朝皇帝的狩獵,并不為了過重陽節(jié)。而遼代契丹人確是把狩獵與過重陽緊密聯(lián)系一起的。宋人的《燕北雜記》中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苯鸫呐嫒艘灿兄鼐艊C的習俗。《金史·世宗本紀》中說:“重九出獵,國朝舊俗”。這位取代了完顏亮的世宗完顏雍,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的九月九日便“獵于近郊”。 中國自古有秋祭一說。秋天,糧食豐收了,“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寢廟就是宗廟,意思是告慰祖先,并且還要祭天,感謝上蒼的恩賜。 遼金兩朝有拜天之俗。據(jù)《金史·禮志》:“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儀?!币荒昱e行三次拜天之儀,唯有重九這次最為隆重。重五(五月初五)拜天于鞠(馬球)場,中元(七月十五)拜天于內殿,重九則于都城之外?!督鹗贰な雷诩o》:三年九月,“以重九,拜天于北郊”。金世宗曾對臣下說:“本國拜天之禮甚重?!敝鼐虐萏?,是與漢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 在金代,皇帝于重陽日奠陵被固定下來。金章宗二年九月初八日,皇帝“如大房山,乙卯(初九)謁奠裕陵(其生父陵寢)”;金章宗四年九月初八,拜天于奉先縣西;初九,致奠諸陵。 元代蒙古人在重陽節(jié)這天要打馬球?;实塾H臨,與太子、王妃一同觀看。王公大臣會擊球的都要上場,騎駿馬、著華服,群馬爭驟,倏如閃電。勝者賞,負者罰。跟狩獵一樣,打馬球也是寓練武于娛樂的一種形式。 與重陽節(jié)關系最為緊密的植物非菊花莫屬。過重陽節(jié)不僅賞菊、飲菊花酒,從陶淵明的《九日閑居》序文中還有“空服九華”之說。九華,即菊花??辗湃A,意思是“只服用菊花”。毫無疑問,菊花是可以服用的。《本草備要》中說:甘菊花性秉平和,能益金、水(肺、腎)二臟,能養(yǎng)目血、去翳膜,治頭目眩暈,散濕痹游風??伤幙绅D,可釀可枕。 無論釀酒,還是入藥,都不能光用菊花。所以竊以為,服用菊花也要佐以其他食物的。 據(jù)《析津志》記載,元大都時代的百姓過重陽節(jié)是要吃糕的,市上有小販做了叫賣的,也有市民做了相互饋贈的。但《析津志》沒有說糕中是否有菊。元人孫國敉的《燕都游覽志》中說,“重九日,敕賜百官花糕宴?!贝蠖季用裰谱鞯母?,是不是也是花糕?明末人著作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九月九日,載酒具茶爐食榼,曰登高?!狅灧N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其女來食,亦曰女兒節(jié)?!庇谑撬瓶赏茢啵簭脑蠖紩r代到明末,重陽節(jié)吃的糕都是花糕。對于普通人來說,吃花糕,大概象征著賞菊與食菊吧。元人詩中有“一本黃花金十鏹”,畢竟不是下層百姓能賞得起、服用得起的。 重陽食花糕,沒能像上元吃元宵、端午食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流傳下來。 細推起來,吃什么東西并不重要。無論端午也好,重陽也罷,對老百姓來說,無非是愉悅祈福、親人團聚。重陽之日,天高氣爽,菊花盛開。當此佳節(jié),親朋歡聚,登高以暢懷,賞菊以娛目,總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