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淡鹽水漱口、喝板藍根、熏醋、放煙花、吸煙、喝酒、吃抗生素等各種所謂預防“秘方”也層出不窮,紛紛占領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這些“偽科學”信息往往打著科學的大旗,假托專家名號,言之鑿鑿,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讓不少人信以為真。
“謠言動動嘴,科普跑斷腿。”盡管不少媒體特意開辟“謠言榜”,厘清謬誤,很多醫(yī)療和科普工作者也及時站出來,普及防疫知識,但與傳謠只需手指頭輕輕一點相比,辟謠的成本卻大得多:理論分析、科學驗證、專家發(fā)聲、媒體普及……科普作家李治中曾就此類現象發(fā)出感慨:“我們是兼職在辟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痹谶@個非常時期,謠言的頻頻現身不僅誤導了公眾,也擾亂了“戰(zhàn)疫”的公共秩序,增加了抗擊疫情的難度。
疫情防控是一門科學,不能靠“秘方”以訛傳訛,更來不得半點道聽途說。越是進入關鍵期,就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的態(tài)度、嚴謹的精神。正如鐘南山院士所指出,“當前防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倘若盲目亂投醫(yī),不但不能防病防傳染,反而可能損害健康,破壞免疫力,貽誤病情。因此,無論是從保護自己的角度出發(fā),還是為了公眾健康著想,都不應當轉發(fā)未經證實、來源不可靠、非權威渠道發(fā)布的所謂防病“秘方”。
謠言止于智者,謠言更止于責任。進入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日益多元化、快速化是把“雙刃劍”——真理跑得快,謠言同樣跑得快。人人手里都攥著麥克風,個個都是傳播鏈條上的節(jié)點,隨便一條信息,隨手一個轉發(fā),都可能助推謠言的流延,為常識的“雪崩”添上一片雪花。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明辨是非的本領,增強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定力,擔負起共建良好網絡生態(tài)的責任,不能將海量信息不加分辨地全盤接收,更不能因為“好心分享”而在無意中充當了謠言的放大器、“偽科學”的傳聲筒,讓謠言跑贏了科學。
信心才是長效的疫苗,科學就是最好的武器。這場“戰(zhàn)疫”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安危,怎么重視都不為過,怎么嚴防死守都應該。面對一種突如其來的新型疾病,人們難免會本能地產生對未知的恐慌,這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隨時補課,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加以科學防控,就一定能戰(zhàn)勝它,最終打贏這場“新冠”疫情防控的阻擊戰(zhàn)。(張崢)
在舉國上下紛紛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zhàn)疫”中,也有很多所謂的預防秘方和各類傳言層出不窮地在網上傳播,不僅誤導了公眾,造成了一些盲目恐慌和搶購,也擾亂了“戰(zhàn)疫”的公共秩序,增加了抗擊疫情的難度。不妨來看看權威專家們是怎樣用真相來逐一擊破這些“偽科學”傳言,讓謠言止于科學。
傳言1
雙黃連口服液、板藍根等中藥能防治“新冠”肺炎
真相:中央指導小組醫(yī)療小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在以往的研究中發(fā)現,雙黃連口服液等中成藥具備廣譜抗病毒的作用,甚至還有抗細菌的作用。但是還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正式臨床研究,這些中成藥只能起到調節(jié)體內狀態(tài)的作用,對新型冠狀病毒并不具有針對性。
北京和平里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醫(yī)師張驊稱,板藍根適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熱性疾病的治療,有一定抗病毒效果,但是對新型冠狀病毒并沒有防治作用。
傳言2
服用抗生素或達菲、病毒靈等抗流感藥能預防“新冠”病毒
科學解讀: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主任藥師劉皈陽指出,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此次肺炎疫情的元兇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服用抗生素不僅沒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反而可能容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甚至破壞腸道正常菌群,會使耐藥性問題更加嚴重。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醫(yī)院感染控制分會吳安華教授認為,目前沒有循證醫(yī)學證據表明治療流感藥物奧司他韋(達菲)、利巴韋林(病毒靈)等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預防作用,其大劑量服用是有副作用的。特別是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嚴重腎功能不全者一定要慎用此類藥物。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證實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可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李蘭娟建議,將這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wèi)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而抗艾滋病藥物克力芝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李蘭娟院士團隊成員、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提醒,“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為處方藥,患者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p>
傳言3
大量服用VC可增強免疫力
真相: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閻錫新說,維生素C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有助于人體免疫功能正常運轉。但是維生素C本身并不能增強免疫力,也沒有抗病毒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疾病治療過程中,攝入維生素C通常只是輔助性質的治療,一般補充 VC每日不應超過1000毫克。另外,維生素C也不是補充的越多越好。體內維生素C過量,有些人可能出現腹瀉、皮疹、泌尿系結石等中毒癥狀,嚴重的還有致命風險。正常情況下,合理膳食就能保證每日所需的維生素C,無需額外補充。
傳言4
喝乳鐵蛋白或多吃大蒜、辣椒等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真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徐維盛指出,乳鐵蛋白是乳汁中的一種重要免疫蛋白,可幫助嬰幼兒抵抗細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同時促進生長發(fā)育,增強造血功能。但其是否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作用目前暫無科學證據。
對于一些傳言稱多吃辣椒、香蕉、草莓、大蒜,喝茶、酒、陳皮水、大蒜水等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徐維盛說,均衡飲食有助身體健康,但是說某種特定食物可以抑制/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那都是謠言。
傳言5
每天用鹽水漱口可防“新冠”病毒
真相: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官微指出:“我院鐘南山院士團隊正式辟謠,鹽水漱口有利于清潔口腔和咽喉,對于咽喉炎有幫助。但是新型冠狀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沒有辦法清潔呼吸道。其次,目前尚無任何研究結果提示鹽水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殺滅作用?!?/p>
傳言6
喝高度白酒、用75%的酒精+風油精霧化吸入可殺死體內病毒
真相:有傳言說飲高度白酒可殺滅新型冠狀病毒,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閻錫新說這是無稽之談,“人喝酒以后,酒精在氣道里面的含量,遠遠不足以殺死病毒,所以不存在喝酒來預防或者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相反,過量飲酒降低機體抵抗力,容易招致更嚴重的感染?!?/p>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75%的酒精就可以殺滅病毒,但這是對于有可能被污染物體的消毒,并不是在家里針對人全身噴灑消毒,用醫(yī)用酒精擦拭手機等物品和對雙手消毒即可。武漢市第六醫(yī)院急診科主任章希稱,霧化吸入75%的酒精+風油精太危險了,可能還沒殺死病毒,人就先倒下了。風油精確實有緩解頭痛頭暈和提神醒腦的作用,但并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傳言7
免疫力好的人不用戴口罩,只有N95口罩才能隔絕病毒
真相: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感染科醫(yī)生李偉教授表示,日常防護時,戴一般的外科口罩也很有效,普通醫(yī)用外科口罩即可阻擋絕大部分攜帶病毒的飛沫。應將口罩有顏色的那一面(通常是綠色、藍色或者粉紅色)朝外,白色或淺色的那一面朝內。如果前往病毒量較多的地方,建議有條件的戴N95口罩,盡量選擇不帶呼吸閥的N95型口罩。
李偉強調,即使自己感覺免疫力很好,也需要戴口罩。因為很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會有咳嗽咳痰、打噴嚏的表現,一旦吸入含有新型冠狀病毒的空氣飛沫,感染風險會特別高。此外,與人接觸時最好要保持1米以上距離。
傳言8
熱水洗澡、喝熱開水、電吹風吹手等可以殺死“新冠”病毒
真相:有傳言稱,調高空調溫度、蒸桑拿、曬太陽、電吹風對手吹、少量多次飲用60℃以上的熱開水等,可殺滅新型冠狀病毒。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熱敏感,持續(xù)高溫(56攝氏度以上,需30分鐘)可以有效殺死病毒。但是,日常的空調、洗熱水澡、蒸桑拿等均達不到這個溫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在家里洗(泡)熱水澡和高溫消毒是兩碼事,高溫消毒是專業(yè)的事情,跟在家里洗熱水澡不一樣。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浙江省援助武漢新冠肺炎醫(yī)療總隊醫(yī)療隊長喻成波稱,冠狀病毒的確對高溫敏感,但病毒進入體內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用電吹風強檔吹對體內病毒并無效。而且,病毒侵害的是呼吸系統(tǒng),熱水進入的是消化道,喝太燙的水不僅不會消滅病毒,還極易造成燙傷。
傳言9
吸煙能阻擋新型冠狀病毒
真相:有傳言說,煙油子覆蓋了肺細胞表面,相當給每個細胞帶了一個納米級的口罩,可以阻擋病毒的附著和進入。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表示,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的老煙民抽煙時間長,患有慢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抵抗力就較差,肺部對外在的抗病毒能力更差,得任何疾病的幾率都要明顯高于非煙民。
科普類微信公眾號“果殼”也辟謠稱,吸煙不僅不能預防病毒感染,還會降低身體抵抗力;吸煙時,手會反復觸碰口鼻,病毒反而可能因此進入身體;吸煙時不能帶口罩,會因此降低對自己的保護。
傳言10
用電熨斗熨燙或用微波爐加熱后口罩可重復使用
真相: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喻成波稱,醫(yī)用外科口罩在出廠前已消毒可直接佩戴。這種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復使用。
丁香醫(yī)生團隊辟謠,無論是用微波爐、電烤箱還是蒸鍋加熱口罩,一方面口罩內部結構會被破壞,口罩無法再次使用;另一方面,微波爐、電烤箱和蒸鍋由于處理了醫(yī)療垃圾可能被污染,也不能再繼續(xù)使用。
傳言11
熏艾草、熏醋可以給空氣消毒
真相:丁香醫(yī)生團隊辟謠,尚無證據表明熏艾草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效,而且在密閉的室內可能還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食醋中的醋酸濃度太低,根本起不到殺滅病毒、為空氣消毒的作用。
傳言12
用現金容易感染病毒
真相:丁香醫(yī)生團隊指出,無論何時接觸了現金后都要洗手。現金確實會攜帶很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并不是接觸了就一定會感染,因為病毒很難在外部環(huán)境中長期大量存活,除非是直接從患者手中接過的紙幣。只要注意勤洗手,不要用手直接揉眼睛、鼻子、嘴或拿東西吃,就沒有啥風險。
傳言13
穿帶毛領或絨線的衣服更容易吸附病毒
真相:有傳言稱,穿帶毛領或絨線的衣服外套更容易吸附病毒。呼吸與危重癥專家指出,這種說法不對。病毒在衣服上存活的時間很短,短的幾分鐘,長的幾個小時,一般越光滑的地方,病毒越容易存活。
傳言14
寵物感染“新冠”病毒會傳染給人
真相: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據目前資料顯示,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貓狗等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最后,請記住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的話“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17年前的SARS也沒有特效藥?!笨傊?,疫情期間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多運動,少熬夜,不要盲目跟風搶購任何藥。(莫蘭)
]]>不少省級教育部門根據本地疫情發(fā)展狀況和心理咨詢隊伍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隊伍,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不同人群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日前,記者采訪了剛剛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一書編委會主任、陜西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游旭群教授。
記者:當意外來臨,焦慮、恐慌是人們最主要的情緒問題。疫情對一個人產生的心理影響到底有哪些?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
游旭群:總體來看,作為一種壓力事件,疫情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比如大家這兩天會特別關心疫情相關信息,信息不夠明確時會產生認知沖突、無所適從、注意力難以集中等,都屬于認知上的變化;同時,情緒上容易緊張、恐懼、擔憂、責備,甚至是抑郁和憤怒;從行為方面來看,大家的生活節(jié)奏也會出現很大變化,出行受限、社交減少等。應當注意的是,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比如恐懼會加劇我們對疫情的非理性認知,生活節(jié)奏的變化又會加劇情緒的緊張感等。
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群體,比如重癥患者和普通民眾,他們在心理反應上必然存在差異。對于重度應激反應,我們可以借助專業(yè)的心理測評手段和診斷技術進行評估和治療。對普通人群來講,應激反應比較微弱,并未達到臨床標準,在自我心理健康評估時,可以依據下面幾個基本原則:一是生理活動正常,關注自己睡眠、飲食是否規(guī)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二是情緒反應適度,是否存在過度焦慮、持續(xù)抑郁、易激惹等現象;三是社會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閉、回避社交、興趣減退等現象。通常來講,只要這幾個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就無須過度關注和緊張。
記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普通人可以不必太在意嗎?
游旭群:我認為,目前最需要心理援助的有兩個群體:一是確診感染的重癥患者及其親人,二是在救治一線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這兩個群體面臨的壓力最大,最需要相應的心理支持。
一般來說,可從兩個層面獲取心理支持:一是個人層面,也就是通過個人努力、充分調動個人資源進行自我支持和維護,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調節(jié)。
認知策略就是客觀評價壓力事件,同時重新評估自己應對壓力的方式。也就是說,不要夸大或者歪曲事件的危險性,把疫情比作世界末日、認為所有地方都有病毒感染等等,就屬于非理性認知;同時,要積極反思自己的焦慮和恐懼究竟來源于哪些方面,是不停地刷手機?消極思維太多?還是防護措施不到位?反思之后,嘗試采用新的方式來管理壓力,提高自己的控制感和效能感。
情緒策略就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舒緩情緒上的緊張感,有效減壓,比如通過聽音樂、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向朋友傾訴,甚至是大哭一場等方式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行為策略就是通過一些行為放松技術來自我調節(jié),比如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積極想象、運動等,也非常有助于緩解壓力。
獲取心理支持的第二個層面就是社會層面。人是社會動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人際圈中,有效利用來自他人、群體和組織的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yè)團體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過家庭、親人、朋友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過政府部門、所在社區(qū)、工作單位等獲得更多的組織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記者 靳曉燕 柴如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