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短短的幾句話記錄了女性從14歲開始月經來潮,35歲開始衰老,49歲絕經的整個生理過程。月經是女性身體的晴雨表,正常月經周期一般為21-35天,平均28天,一般持續(xù)3-7天,量為20-60mL,無血塊,無異味,無下腹疼痛或痛經。
青春期(10-19歲)關鍵詞——呵護忌寒涼,遠離經痛苦
月經來潮是女孩走向成熟的標志,面對學習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和不良生活習慣,“大姨媽”時常不守時,有時還伴有疼痛,給青春期女孩帶來許多困擾。
青春期女孩各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善,初潮后1-2年內月經常不規(guī)律,輕度的月經失調一般無需治療。日常生活中注意睡好“子午覺”,緩解壓力和情緒,適當參與體育運動,保持合適的體重,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月經周期。
但如果月經周期超過2-3個月、月經量過大或月經淋漓不凈超過10余天,需要及時就診。中醫(yī)調周療法注重月經后期滋補腎陰、排卵期補腎促排卵、經前期補腎助陽、經期活血調經,可以有效地重建月經周期,從根本上改善紊亂的內分泌狀態(tài),還有助于改善痤瘡、多毛、肥胖等癥狀。
日常保健建議
做好保暖。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且宮頸口開放,接受寒冷刺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寒凝血瘀可能會導致女性痛經、月經推后甚至閉經(3-6個月月經不來)。為避免月經不調和痛經,建議大家不要喝冷飲,不要吃冰凍的食物,不用冷水洗浴,避免冒雨涉水和坐臥濕地等,少穿露膝露臍裝,注意下腹部及下肢保暖,尤其在空調房里,更要做好保暖工作。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緩解寒性痛經,大家可以用起來。
1.喝紅糖生姜水。從中醫(yī)角度來看,生姜和紅糖是溫性的食物,生姜有散寒的作用。
2.艾灸或熱敷下腹部和腰部。下腹部有關元、氣海等穴位,腰部有腎俞、命門等穴位,可以補腎溫陽、益氣扶正。
3.常用生姜或艾葉煮水泡腳。
4.按摩穴位或針灸。按摩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對痛經有幫助,針灸對痛經的療效更快速。
5.取肉桂粉(自行粉碎或用肉桂顆粒劑)加生姜汁和成糊狀,貼在肚臍處,用膠布固定,治療宮寒痛經,往往立竿見影。
飲食建議
青春期女孩正處于發(fā)育旺盛期,青春期功血患者飲食上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導致血熱妄行而導致月經過多,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飲食上應堅持低脂、低膽固醇飲食,不建議濫用大補類食物、藥物??筛鶕w質,適當選用生姜山藥排骨湯用于溫補脾陽,或五指毛桃煲瘦肉健脾化濕,也可以用蓮子芡實薏苡仁煲排骨湯祛濕等,為保持心情舒暢,也可以適當泡玫瑰花等疏肝解郁;熬夜多,容易長口腔潰瘍,口干舌燥的朋友,在保證充足睡眠食物同時,可以適當泡服黃精、石斛、麥冬等養(yǎng)陰之品。
育齡期(20-49歲)關鍵詞——調好肝脾腎,好孕自然來
女性的經、孕、胎、產都是以氣血為本,適齡生育寶寶仍然是大多數(shù)育齡期女性的頭等大事,圍繞生育,大家都希望“懷得上、孕得好、生得優(yōu)”。
女性處在工作和生育雙重壓力下,要注意調整生活節(jié)奏,避免過勞所致的陰陽失衡。對于有過不良孕產史、患有婦科疾病以及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等情況的育齡女性應在孕前進行中醫(yī)調理,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以利于受孕及懷孕后的胚胎發(fā)育。
女性的生育能力常在35歲開始下降,不孕、自然流產、出生缺陷的幾率隨之上升,建議大家適齡生育。
人體五臟中肝脾腎與女性的經(月經)、帶(白帶)、胎(懷胎)、產(分娩)、乳 (哺乳)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腎管生殖,脾管氣血,肝管情緒。脾胃問題容易出現(xiàn)腹瀉、消化不良,失眠,畏寒、手腳冰冷,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皮膚黃缺乏光澤等癥狀,甚至稍微吃點涼的,就容易腹脹腹痛腹瀉,可以健脾胃祛濕,參考參苓白術散。肝問題容易出現(xiàn)雙目易干澀,失眠多夢,臉色灰暗,黃褐斑,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結節(jié)等,時間久了,容易肝郁化火,出現(xiàn)煩躁易怒,胸悶,口干口苦,失眠多夢,小便黃,大便干等癥狀,需要疏肝理氣,清肝火,可以參考加味逍遙丸。腎精不足容易出現(xiàn)腰膝酸軟,尿頻尿急,頭暈耳鳴等癥狀,這時候就需要補腎填精,可以參考五子衍宗丸來加減。
大家都知道“一孕傻三年”,懷孕的時候會消耗女性一部分的氣血。女性生了孩子以后,容易氣血虧虛,產后抑郁癥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陽氣不足、氣血虧虛引起的,所以產后需要調理脾胃,不懷孕的日子也需要調理好肝脾腎,保持身體健康。
飲食建議
生活中要注意陰陽平衡,把情緒和睡眠都要調理妥當,堅持運動,遠離寒涼食物。還可根據體質情況選擇相應的食療,如滋腎養(yǎng)陰補血的木耳、山藥、枸杞等;幫助調理腎精虧虛、腎陰不足的牛髓、羊腎、枸杞、黑芝麻等;調理腎陽不足、性欲減退的鹿肉、牛肉、羊肉、韭菜等;調理氣血虧虛的山藥、人參、大棗等,調理肝氣郁結的玫瑰花、佛手等;調理濕熱的冬瓜、玉米須、苡仁、扁豆等。
艾灸、按揉穴位
常用的養(yǎng)脾穴位有:太白、脾俞、三陰交、陰陵泉等,常用的強腎穴位為太溪穴、涌泉穴、關元穴,常用的疏肝穴位為陰包穴、太沖穴、期門穴,這些穴位可以艾灸也可以按揉,堅持調理,就能保持肝脾腎功能協(xié)調,身體健康。
更年期(45-55歲)關鍵詞——補脾疏肝郁,無早衰煩惱
更年期面臨激素波動,容易出現(xiàn)月經紊亂和全身不適,易激動、焦慮、抑郁、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潮熱出汗、心慌、尿頻和尿急、盆底臟器脫垂等。保健方法跟前面一樣,就是作息規(guī)律,盡量不要熬夜,保持合適的體重,戒煙(遠離二手煙)戒酒,營養(yǎng)均衡,合理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想要延緩衰老的腳步,除了調補脾胃,調補氣血以外,保持心情舒暢,穩(wěn)定情緒很重要,那就是補脾疏肝郁。
醫(yī)圣張仲景的甘麥大棗湯是一張驗、便、廉的好方,可以養(yǎng)心補脾,安神止汗,炙甘草9g,淮小麥30g(可用浮小麥代替),大棗9枚(去核),用于更年期失眠多汗的治療,平時可以飲用。還可以用冬蟲夏草燉鴨肉、山楂荷葉茶、生地黃精粥、大棗銀耳湯、枸杞蓮心茶等藥膳幫助大家平穩(wěn)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可以經常按摩腎俞、三陰交、神門、太溪穴等穴位,可改善更年期綜合征心煩、失眠、潮熱、頭暈、心悸等癥狀??梢杂脽粜静?g,夜交藤30g,艾葉30g煲水沐足,同時可按摩足部的涌泉、太沖、三陰交、昆侖等穴位。
總之,中醫(yī)講究“天人合一”,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美麗。歡迎轉給身邊的朋友,把握好不同年齡調養(yǎng)的關鍵詞,永遠做健康、美麗的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