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類因素致腸癌高發(fā)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主任醫(yī)師孫浩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男性結直腸癌患者多于女性;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高于結腸癌;低位直腸癌多于高位癌?!斑z傳是導致結直腸癌的重要因素?!标兾魇∧[瘤醫(yī)院腹部腫瘤外科副主任醫(yī)師劉偉說,有家族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征、黑斑息肉綜合征等遺傳疾病的人要特別小心,35歲以后惡變率會逐漸增高。此外,我國結直腸癌高發(fā)主要與人口老齡化、不良生活方式、健康意識差和環(huán)境因素等有關。
人口老齡化。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發(fā)病人群基數(shù)比較大。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自40歲開始上升,50歲起呈現(xiàn)顯著上升趨勢,年齡每增加5歲,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幾乎增加一倍。65歲以上老年人結直腸癌發(fā)病率約為中年人的3倍,是青年人的30倍。
不良飲食習慣。《醫(yī)學綜述》2021年刊登的研究指出,高脂、高蛋白、低膳食纖維飲食,過度攝入紅肉、加工肉、腌制或煙熏食物,是結直腸癌的重要誘因。
吸煙、飲酒。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資料表明,煙草中的尼古丁對腸癌細胞增殖有促進作用。每日攝入10克、50克、100克酒精,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風險分別增加7%、38%、82%。
久坐?,F(xiàn)代人工作方式發(fā)生變化,很多人需要久坐,體力活動較少對結直腸癌發(fā)病率的貢獻約為10%。
篩查意識不強。目前,I期結直腸癌的生存率在90%以上,而發(fā)生轉移的IV期結直腸癌生存率僅為14%左右。但在我國,由于缺乏篩查意識,結直腸癌患者發(fā)現(xiàn)時多為中晚期。事實上,常規(guī)體檢就能發(fā)現(xiàn)貧血、便血等可疑信號,以及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非遺傳性疾病,如果能早診早治,就不易發(fā)展為結直腸癌。
環(huán)境因素。經常接觸石棉制品、絕緣材料、放射性物質的人群,發(fā)生結直腸癌的幾率相對高。
早期癥狀不易察覺
結直腸癌發(fā)病部位不一樣,癥狀也不一樣。孫浩舉例,位于右側腹部的升結腸出現(xiàn)癌變,可能會貧血,活動易有疲勞感,有些能摸到腹部腫塊;左側腹部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發(fā)生癌變,往往表現(xiàn)為腸梗阻,可能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和便秘交替、便血。
劉偉說,早期結直腸癌有扁平病變型(扁平附著在腸壁上)、蒂病變型(下端有根,上端可活動),進展期有隆起型(腸壁有突起)、潰瘍型(腸壁有凹陷潰瘍)、侵潤型(局部有腐爛)。通常,早期結直腸癌沒有明顯癥狀,到進展期和晚期才會逐漸顯現(xiàn)。約30%~50%的患者在進展期出現(xiàn)癥狀,但已經有肝轉移或淋巴轉移。一些直腸癌患者雖然早期出現(xiàn)了便血,卻常常被誤認為是“痔瘡”出血。
腸鏡是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35歲以上者,平均每五年要做一次腸鏡;如果是高危人群,特別是有腸息肉病史、癌癥家族史的人群,接受過腸癌根治術的患者,8~10年未治愈的炎癥性腸病患者等,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增加檢查頻次;75歲以上人群,可能存在多種基礎疾病,應結合其他無創(chuàng)檢查進行篩查。
如果腸鏡顯示結直腸癌,通常要進行腹部增強CT檢查,直腸癌患者還要做盆腔磁共振檢查,肝轉移患者要做肝臟磁共振檢查,這些能幫助醫(yī)生做出正確的術前分期,以便制訂科學的治療方案。如果CT、核磁顯示結直腸內有占位性病變,患者不愿意或不適宜做腸鏡,可考慮做鋇劑灌腸,也能間接診斷。
“對于普通人而言,大便形狀、排便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腸癌信號?!眲ヅe例,大便變細、變稀,黏液便,便秘,或者一天內排便次數(shù)增多等,其中最普遍的是肉眼可見的便血。此外,短時間內體重驟然減輕,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重要信號。
治療講究個性化
隨著治療手段的增加,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2011年的52.7%提高到2015年的56.9%。孫浩說,癌癥治療講究精準、個性化,不同的臨床分期、病理分期、基因表型采取的治療策略不同。隨著規(guī)范化治療理念的普及,醫(yī)生對患者的術前檢查、評估、治療策略的選擇,都基于指南和臨床研究、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可使每位患者接受個體化治療。
術前,醫(yī)生要根據(jù)腫瘤的大小、部位、浸潤深度、是否有轉移來判斷臨床分期,術后則要進行病理學分期,確定后續(xù)治療方案。I期患者通過手術,可以達到根治性治愈,II期、III期患者通常也建議手術,至于術后是否需要化療,要根據(jù)病理檢測和基因檢測結果再做定奪。進展期患者術后通常需要做化療,直腸癌在術前或術后可能要做放療。即便是III期結直腸癌患者合并轉移,如果能通過轉化治療,使肝臟或淋巴結等處的轉移灶縮小,也可以手術。IV期結直腸癌患者可通過轉化治療使腫瘤和轉移灶縮小,如果已經廣泛轉移,可通過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孫浩強調,結直腸癌患者不要輕信那些過度宣傳的小廣告,一定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治療,以保證接受科學規(guī)范的診療。
預防腸癌,早篩是關鍵
結直腸癌雖然可怕,卻是可以預防的?!秾嵱媚[瘤學雜志》2021年刊登的研究顯示,85%~90%的結直腸癌并非遺傳變異引起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66%的結腸癌、75%的直腸癌。
孫浩建議,戒煙限酒,少吃燒烤、熏制、高脂尤其是動物脂肪多的食物,少喝高糖飲料,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醫(yī)學綜述》2021年刊登的研究顯示,綠色蔬菜和高纖維食物可將結直腸癌風險降低一半。常吃菠菜的人,結腸和小腸中有顯著的抗癌活性物質。此外,喝茶、咖啡也有利于預防結直腸癌。茶中含有酚類物質,可抑制結直腸癌細胞的分化。以色列研究人員對中東地區(qū)5000余人的研究顯示,咖啡中的綠原酸能影響結直腸運動、糞便排泄、膽汁分泌以及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改善微生物菌群和炎癥反應,使結直腸癌發(fā)生率下降26%。
運動也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方式。美國哈佛大學對1.7萬名男性隨訪26年發(fā)現(xiàn),與經常久坐的人相比,堅持鍛煉可使結直腸癌的發(fā)病風險降低近50%。孫浩表示,即使不幸患癌,也可以練習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有利于身體恢復。
在諸多預防手段中,早期篩查是最易被忽視的。孫浩建議,成人最好每年做一次體檢,如果便常規(guī)潛血陽性,或有便血癥狀,必須做胃腸鏡排查。劉偉說,近年來結直腸癌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有些是因為家族遺傳史,這類人要從30歲甚至更早開始,定期做腸鏡篩查。若發(fā)現(xiàn)腸內有散發(fā)息肉,即時切掉可降低患癌風險。若息肉長度超過3厘米,可考慮腸鏡下黏膜剝除術或區(qū)段切除,都是積極預防手段。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表明了一種風險模式,這可能與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細菌)的活性差異有關,這項研究重申了明智用藥的重要性。
2010年,世界各地的患者估計服用了700億劑抗生素–相當于每人服用10劑??股貙δc道微生物群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改變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平衡。研究人員想知道這是否會影響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以及如何影響。
他們利用了1989年至2012年間提交給全國代表性臨床實踐研究數(shù)據(jù)鏈(CPRD)的數(shù)據(jù)。其中包括674名全科醫(yī)生的1130萬人的匿名醫(yī)療記錄,約占英國人口的7%。研究人員收集了28930名患者的處方信息(這些患者在平均8年的監(jiān)測期內被診斷患有腸癌的人有19726,患直腸癌的認為9254),以及137077名患者的處方信息–這些患者的年齡和性別相匹配,但沒有患上這些癌癥。
70%(20,278)的腸癌和直腸癌患者使用了抗生素,而只有68.5%(93,862)的沒患腸癌和直腸癌患者使用了抗生素。近六成的研究參與者被開了不止一種抗生素。
腸癌患者更有可能服用抗生素:71.5%對69%。而直腸癌患者的暴露水平相當(67%)。
腸癌和抗生素使用之間的聯(lián)系在那些在癌癥確診前10年以上就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中是很明顯的。
與沒有癌癥的患者相比,罹患腸癌的患者更有可能被開過針對不需要氧氣的厭氧菌的抗生素,以及針對需要氧氣的厭氧菌的抗生素。
但直腸癌患者服用針對需氧菌的抗生素的可能性較低。
癌癥部位也與抗生素的使用有關。與沒有癌癥的人相比,近端結腸(碗的第一和中間部分)的癌癥與針對厭氧菌的抗生素的使用有關。
但是抗生素的使用與遠端結腸癌癥無關,遠端結腸是腸道的最后一部分。
在考慮了潛在的影響因素后,如超重、吸煙和中度至重度飲酒,在相對較短的時間(16天以上)內累積使用抗生素與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其中對近端結腸癌的影響最大。
直腸癌的情況正好相反,與不使用抗生素相比,使用超過60天的抗生素的患者患癌的風險要低15%。
當分析僅限于只開過一種抗生素和沒有開過抗生素的患者時,青霉素始終與近端結腸腸癌的高風險相關。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是這些病人最常用的青霉素。
相比之下,直腸癌的低風險與四環(huán)素的處方有關。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不能確定病因,研究人員也不能為所有參與者捕捉到潛在的影響生活方式的因素,也不能捕捉到可能影響整體癌癥風險的醫(yī)院治療。
盡管如此,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抗生素作用的大小和模式在腸道不同位置上存在”實質性”差異,他們表示結論是:”無論抗生素暴露是導致結腸癌風險的原因,還是會導致結腸癌風險,我們的研究結果都強調了臨床醫(yī)生明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覺得這不是什么大毛病,又不會威脅生命,但經不住日積月累,歲月風霜,這看似不大的毛病最終會導致不可逆的嚴重后果。
一、你的腸道健康么?
1.大便很干,經常便秘;
2.大便不成形,習慣性腹瀉;
3.便秘腹瀉交替出現(xiàn)
4.大便細細弱弱;
5. 排便過后總有便不凈的感覺;
6. 腸動力不足,蠕動慢,排便不規(guī)律;
7. 明明沒吃飯,也會覺得腹脹,或有打嗝,飯后則更加不適;
8.便血
二、腸道問題給身體帶來的損害
如果你有以上任何癥狀,說明腸道已經出現(xiàn)問題,可能會。。。
1、營養(yǎng)不良
人體所需99%的營養(yǎng)物質都是從腸道吸收,如果出現(xiàn)腸道問題,會影響體內所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各個器官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導致各種營養(yǎng)素的缺乏,甚至營養(yǎng)不良。
2、皮膚粗糙、暗黃、長痘
我們體內80%的廢物都是從腸道排出,如果腸道排毒不暢,這時機體就會尋求其他的排毒的方式。
比如從面部排毒,這會導致皮膚粗暗黃、長痘等皮膚問題,臉色十分難看,還會加重肝臟負擔。
3、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腸道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如果這道防線被破壞,我們的身體就容易出現(xiàn)各種健康問題,特別是老人,更易引發(fā)各種疾病。
4、長期腸道問題,引發(fā)腸癌
早期的腸道問題,可以很快治愈,但如果不重視,很可以導致情況惡化,甚至引發(fā)腸癌。
因此,一旦出現(xiàn)早期癥狀就一定要重視起來,盡量在短期內通過飲食調理來治愈疾病,維護腸道健康!
三、如何擁有健康腸道?
1、多吃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膳食纖維進入到腸道后,可以吸水膨脹,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排出糞便。膳食纖維分為兩種,一種溶于水為可溶性膳食纖維,一種不溶于水,為不可溶性膳食纖維。
這兩種纖維對人體都很有益處。但是對于便秘的人,要多吃含不溶于水的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可加速排便。這類食物如芹菜、韭菜、燕麥、白菜等。
2、養(yǎng)成良好的如廁習慣,規(guī)律排便時間
定時上廁所,將體內毒素按時排出。給自己規(guī)定一個上廁所的時間,比如早上7點半或8點,定時去廁所,哪怕沒有便意也要蹲一會兒,時間一長,身體就會記住這個習慣,慢慢開始在這個時間排便。
3、足量飲水
腸道內只有膳食纖維也不可以,如果沒有足量的水分,膳食纖維會把腸道內的水分吸干,更不易排便,所以,要想有好的排便效果,一定要足量飲水,每天至少1500-1700ml,不超過3000ml,溫度與體溫相近即可。
4、加強腹部鍛煉,提高腸動力
腸道動力不足,會導致長期腹脹、無便意,特別是老人更加加強腹部練習,這會大大提高腸道蠕動的能力,方法如早起收腹跑步、快走,還可以專門做一些鍛煉腹部的運動。
1、揉腹部,將兩掌重疊,扣于肚臍上稍加用力,沿順時針方向按揉,力度要滲透進腹腔,每組5-10次,每天1-2組;
2、起坐運動,根據(jù)自身體能情況,剛開始可以選擇是否將頭部墊高,減輕難度。每組5~10 次,每天 2—3組。
3、收腹舉腿運動,收緊腹部,屈膝,腹部用力帶著腿部漸漸抬起,交替進行,每組10次,每天2-3組。
溫馨小提示:對于此類增加腹壓的運動,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的便秘患者不宜進行,以免導致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作,引發(fā)嚴重后果。
5、調節(jié)腸道菌群
我們每天排出的糞便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腸道內的細菌及其“尸體”構成,所以保護腸道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保護好腸道內的菌群。
在我們腸道內,菌群包括三支隊伍,分別是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如果體內有害菌占優(yōu)勢則會產生大量毒素,損害腸道健康,引發(fā)疾病。
如果腸道內有益菌占優(yōu)勢,則有利于免疫細胞抵抗有害細胞,提高免疫力,有利于腸道健康,并減少疾病發(fā)生。
要保護腸道有益菌,應盡量避免偏食、暴飲暴食、濫用抗生素藥物、熬夜等因素,每日保證1斤蔬菜,半斤水果。
另外適當補充一些益生元,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可以促進益生菌繁殖,又叫低聚果糖,常見的食物比如大豆中的大豆低聚糖,對改善腸道菌群有很好的功效。
為了腸道更加健康,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保護腸道刻不容緩。
作者介紹:于展虹,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健康時報、食品與健康、養(yǎng)生雜志、科普中國等多家媒體撰稿人;《只有營養(yǎng)師知道2》編委。
]]>